新课标下语文学科活动的实践研究

宗晶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语文综合性学科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驱动型问题,引起思维激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学习者。

关键词:学科活动;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如何让学生走向学科的纵深,而不是由老师演绎学科的本质,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从做中学,从同伴中学,从反思中学,从而学会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

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建议部分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等等。[2]

在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游记散文的时候,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并布置了相应的任务。暑假在即,为了能让学生在假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增长见闻,获得丰富的体验。学校开展了“我的足迹,我的祖国”文旅嘉年华活动,我们班选择了其中一个美丽的城市——丽江,以“我为丽江代言为主题,向全校师生宣传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底蕴、民风民俗、文物古迹及当代风貌。

本篇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散文”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该单元教学要求是,“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本文的难点是作者对于丽江独到的见解与深邃的思考,这一点并不能通过以往补充资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助,同时又是自读课文,尤其需要老师来设计有效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梳理“所至”,欣赏“所见”,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所感”,从而获得自己对这篇游记独特的审美创造与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自读课文,圈画文中出现的地名、事物名,在彩纸上绘制出丽江旅游路线图。

2.细度课文,合作探究,选择一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完成本组的丽江宣传文案。

我是一滴水,

我来自                 

我到了                 

我看到                                      

我感到                                       

这是一个                         的丽江。

image.png

 1学生作品示例——文化底蕴丰富的丽江

1这组同学演绎了“一滴水”的前世今生,由云至雨,描绘了构成丽江的几条河流,包括浓墨重彩的黑龙潭,以及当地的东巴象形文字——“水”,还有游览丽江的“蓝色眼睛们”和“黑色眼睛们”。特别关注到了丽江的文化,他们的宣传文案是:“我是一滴水,我来自玉龙雪山,我到了丽江古城的字画店,我看到了东巴象形文字,我感到了丽江文化的魅力,这是文化底蕴丰富的丽江。”

学生通过绘制路线图及撰写宣传文案并分组汇报展示,演绎了“一滴水”的前世今生,由云至雨,描绘了构成丽江的几条河流,包括浓墨重彩的黑龙潭,以及当地的东巴象形文字——“水”,还有游览丽江的“蓝色眼睛们”和“黑色眼睛们”。

《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围绕单元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及学习任务。情境创设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真实的社会生活,未来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展开持续、深入的思维活动,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教材的学习主题、学习资源,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设计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学习问题或学习任务,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3]通过一幅游览路线图,和一则丽江宣传文案,这两个课堂实践活动,明确小组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阅读、绘画、写作及表达等综合能力。

1小组分工

学生A

细读文本,梳理“一滴水”的所至、所见。

学生B

画游览图,展现“一滴水”的游览踪迹。

学生C

撰写文案,写出“一滴水”印象最深的所感。

学生D

讲解分享,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实践成果。


不仅充分细读了文本,理清了游踪,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够自主总结出游记的三要素,也是在他们的画卷与文案中所呈现的——所至、所见、所感。打破了以往以概念的形式,由老师告知的方式给学生明确概念,而是通过自己实践总结所得。在几个小组分享的过程中,同学们集思广益、互为补充,我们收获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丽江,囊括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底蕴、民风民俗、文物古迹及当代风貌。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迁移应用所学知识,通过个人或与同伴合作完成相应任务或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高层次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高阶思维的六个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前三个类别处于思维的较低水平,被认为是“低阶思维”,后三个类别处于思维的较高水平,被认为是“高阶思维”。

在进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浒”王高光时刻;其二,“浒”王人物思辨;“、其三,浒”王知识竞赛。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阅读名著,写读书笔记,分享汇报,知识竞赛等多个活动,用积分制进行阶段性评价及过程性评价,而非以往的一锤定音,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思辨。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梳理了天罡星36位英雄逼上梁山的不同原因,每位人物的高光时刻及人生落幕的结局;也对这些草莽英雄进行了思辨与探究,打破了原有的概念化、脸谱化,非黑即白的人物认知,而是通过人物思辨学习了圆形人物的概念,对人物有一个更饱满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对“招安”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引导走向思维深度,训练思维张力。

兴致所至之时,有一位同学为其中一个人物,撰写了一篇评书,用说书人的口吻,评论了他心中的水浒英雄。在本次学科活动中,无论是对水浒人物的分析、评价,还是为人物创作撰写评书,都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高阶思维的一次尝试。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们通过两幕课本剧展演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于勒”这一可悲、可叹、可悯的人物形象以及理解了那个金钱决定亲情的时代,以及金钱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第一幕:表演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见穷苦的水手于勒叔叔。

第二幕:表演 “我”的父母和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人“于勒叔叔”,而是百万富翁“于勒”。   

    2剧中人访谈活动——“看”与“被看”

采访问题1

“我”的父母这样的成年人怎样“看”于勒叔叔?

采访问题2

“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叔叔?

采访问题3

本篇小说作者莫泊桑怎样“看”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采访问题4

“我们”又是怎样“看”现实生活中“于勒叔叔”这样的穷人的?

通过学生置身课本剧,化身人物“原型”,充分感知小人物的总总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在时代背景下的艰难,从而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金钱至上”这一个主题上,而是产生了多元理解,菲利普夫妇的“以钱论人”,绝非仅仅是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生活所迫。文本中小菲利普儿童视角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在呼唤亲情的回归,或者是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给人们一丝渺远的希望。在金钱与亲情的天平上,期待有所变化,即使小人物的悲剧不能避免,人道主义的回归也能给人们带来些许慰藉。通过课本剧学科活动的实践,学生置身情境,演绎人物形象,从而对人物与主题进行深度分析、评价。

三、综合学科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4]

依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要求,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他人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5]

由此,我们为这一单元设计的主题是“览唐诗风骨,绘盛世山川”。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唐诗诵读,知人论世,绘景析情,小组合作绘画,并解读画面所呈现的作者的诗情与胸襟。学习目标指向是感受诗歌的情景交融之美,在画意与诗情的叠合中赏析诗人的妙笔匠心,并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image.png

 2学生作品示例——唐诗诗画汇报

3综合性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型

1有挑战的任务

从有意义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难题入手,提供背景材料,设置真是情境,布置综合性任务、工具及评价标准。

2持续性的探究

学生深入学习,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探究。

3团队合作与支持

鼓励自主组队,明确分工合作,团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科实践活动。

4过程性反思

做中学,学并反思,探究方法的有效性,想办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5产出活动作品

学生能够产出本团队的作品或成果,并能有效通过讲解或展览展示作品。

小结

“我讲——他听”到“他做——我听”

在综合性学科活动中,学生从做中学,从同伴中学,从反思中学。整个唐诗单元的学习,学生完成了由诵读记忆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重塑了学生的学习观。

在学习评价方面,依据语文课程评价中过程性评价原则,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我们设计了自评-他评-教师评的评价量表及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寻找持续提升的着力点。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丰富性、深刻性等特点,在《唐诗五首》综合性的学习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4“览唐诗风骨,绘盛世山川”——诗画汇报评分标准

项目

项目说明

层级及得分说明

自评得分

他评得分

教师评分

绘画
10

构图完整且合理,线条自然流畅,色彩搭配和和谐有美感,有表现力,能有效表达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

 A级(810
B级(57
C级(14




 

 

 

讲解

30

内容理解
10

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意,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解再现诗歌的风物景观之美。

 A级(810
B级(57
C级(14




画面想象
10

能够合理想象诗歌画面,品味唐诗绘景之美,品析画意与诗情的叠合。

 A级(810
B级(57
C级(14




情感主旨
10

理解景情关系,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情感与作品主旨。

 A级(810
B级(57
C级(14




台风与表达

10

吐字清晰,表达自然流畅,声情并茂,举止大方得体,能够准确传达作品的内涵。

A级(810
B级(57
C级(14




总分50




四、提出驱动问题,引起思维激荡

驱动型问题是指有挑战性的、有趣的、开放式的,指向学习目标的、促进深度思考的,与现实世界有关联的,具备探究可行性的一个简短的问题。《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出“如果教师讲到它,学生就理解它,那么在教学中讲得越多,学生学得也越多。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是将教学与结果相混淆,就像把种植与产量或者营销与销售相混淆一样。”“理解永远不能通过灌输实现。[6]

因此,我们需要在学科大概念背景下,提出驱动型问题,或者设计趣味任务,且该任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也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也提到“在真实评估中我们必须确保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真正的问题”。“测试者必须独立思考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7]

在鲁迅的《故乡》这一课,我们提出了一个驱动型问题,“破案:灰堆里埋着的十多个碗碟,到底是谁藏的,课文依据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依据文章的蛛丝马迹来破案,有的通过时间轴来排除,还有通过人物对话来判断,还有化身福尔摩斯的学生,通过课文不在场证明的线索进行逐一排查。

比如每天都来“我”家,顺便顺走东西的杨二嫂,二十年间由安分守己“终日坐着”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二十年后尖酸刻薄的形象,她完有作案动机。又如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对“我”,对生活的态度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饱经风霜、苦不堪言、悲苦无奈的中年闰土。在这段时间里,闰土可以随时进入厨房,所以他有“作案时间”。二十年间是什么让闰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毒害。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逐渐破产。

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丰满的,即使闰土偷窃碗碟,鲁迅先生也仍然同情这个童年的玩伴、中年的“木偶人”,这是这“厚障壁”越发地根深蒂固了。少年闰土的毁灭让鲁迅先生更渴望寻求一种出路,无路可走时的探路。

问题的答案并没有问题本身重要,重要的是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深入阅读了文本,在“破案”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小说三要素的学习,即人物、情节、环境,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小说主题做好了铺垫。该任务的设计并没有停留在热闹与娱乐上,而是关注了文体的本质和引起学生思维的激荡。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变得比任何答案都更为重要。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以不同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讨所产生的合理结果才是更重要的。老师需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平等地肯定每一位成员探究的结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

五、学科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反思

(一)通过学科活动实践,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

    通过“我为丽江代言”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们由点到面,由感性到理性深入认识了丽江这座城市,以及纳西族文化、东巴象形文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学生们跟随“一滴水”的视角游览丽江,跟作者一同热爱并赞美这座美丽的古城。了解纳西族的历史传统与“水”文化,并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2.语言运用

在唐诗单元学科实践活动中,通过讲解与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以及文本细读与品味语言,同学们进行了丰富的语言实践,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意,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解再现诗歌的风物景观之美。

3.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品质需要着重培养分析、综合与评价三种能力。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持续关注这三项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水浒传》名著阅读学科实践活动中,打破了对草莽英雄非黑即白的脸谱化认识,而是对人物进行了思辨性分析。在《我的叔叔于勒》课本剧展演中,学生理解到小人物的悲剧意义,金钱至上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意义,以及对人性的审视和对亲情、人道主义的呼唤。

4.审美创造

学生能够感受作品主题意蕴,欣赏唐诗风骨,创作并绘画作品等,逐步培养了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活动收获与生长点

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一个角色感和对象感,而可见的学习成果,可以衡量、可以改进,一个单元之后有一个整合的成果,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可以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

评价量表应当提前出现,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进行任务活动,而且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在实践活动中反思交流,我学到了什么,我如何学到的,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下次应该做哪些调整。

学科实践活动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学科素养。从做中学,从同伴中学,从反思中学,锻炼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会学习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2] [4]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464、14.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S].北京:2022:2.

[6][7]格兰特·维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S].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2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