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课开展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

 

3月14日下午课后服务时间,我校生物选修课35名学生在公园课程研发谷老师团队和生物教研组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北滨河公园开展了一以观察动物为主题的生态研学活动活动分为任务部署、分组观测、整合研讨三大环节,通过近距离观察、辨认流浪猫鸟类昆虫等常见动物,具体了解身边生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行为习惯及与人类关系等方面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保护价值。这将课堂搬进自然的选修课,学生们通过公园实地观察和调查,在真实生态场景中培养生物素养。

活动伊始,学生自愿组队,领取学案,专心聆听教师的专业指导。在近40分钟的公园实地调查中,各组在导师指导下,“样线法”开展地毯式观测。同学们借助望远镜、相机、手机等工具,仔细观察记录流浪猫的行为模式、觅食习惯、活动规律等。同学们发现,流浪猫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们会通过气味标记来划分自己的活动范围。在捕食时,猫科动物的敏捷性和爆发力展露无遗,这些生动的观察画面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同时,观鸟活动也穿插其间。同学们手持望远镜,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寻找鸟类的踪迹。不仅看到了常见的麻雀、喜鹊斑鸠等鸟类,还幸运地偶遇了三有保护动物——煤山雀导师们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现场为同学们讲解了保护动物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通过鸟类的羽毛颜色、体型、飞行姿态等特征来辨别观鸟方法和技巧。

活动尾声,师生们汇总各组观测结果,并结合观测数据展开热烈研讨。通过观察,学生们对动物的行为模式、生态环境适应等方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

本次实践通过真实场景的科学探究,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动物行为研究的实操方法,更引发其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平衡的深度思考。当课本里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变成眼前会跑会跳的真实的生命体,知识就有了温度。这种在自然中学习自然沉浸式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观察取证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让青少年成为自觉的生态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