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德育研究项目组
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德育课程方案
2017-11-08 | 编辑 GSY | 分类 德育研究项目组

在学校德育管理方面,阮国杰校长提出合作指导,自主发展的德育理念,打造班级建设、德育课程、习惯培养等三大德育平台。关于德育课程的核心观点是教师即德育课程,努力实现德育工作课程化、德育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体系化。

2016——2019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科学、有效地开展基础型德育课程和拓展型德育课程。在德育课程方面,要突出时代的特点,发挥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自主德育的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按年级完善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形成系列。全面规划设计学生的教育活动。以学期为单位,在内容、时间、范围、形式等方面做出整体安排,协调好全校学生教育活动、年级学生教育活动和班级学生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有系统、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活动体系和家校合作体系。

学校在20162017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中提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完善“班级建设”、“德育课程”、“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建设。初步形成工作方案。基于这些指导思想和任务,德育研究项目组经过研究,提出学校的德育课程方案。

课程是学校教育培养人、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桥梁,学校的课程事实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是有目的的科学认识活动,必须考虑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泰勒原理,德育课程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学校应该追去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这些思考,学校的德育课程设计的宏观基础应该建立在社会、学生和知识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设计。宏观层面设计任务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即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求真、崇善、爱美”的人生追求,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宏观层面的设计将在课程的类别结构中展示。中观层面的设计即理念的具体化和物化,也就是学校的具体德育活动,其成果展示是课程的科类结构。微观层面即具体课程要素设计,其成果展示是各科目的内在结构。

一、宏观层面的设计

宏观层面的德育课程分为基础型德育课程和拓展型德育课程。突出时代的特点,发挥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以提升学生自主德育的水平。

1.基础型德育课程的操作核心是确定教育主题,师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利用班会、年级会、校会等形式,实现德育的针对性。组织形式是班会系列、年级会系列、校会系列、团队活动系列和生涯指导系列。课程内容是中学生心理发展、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习惯等。

2.拓展型德育课程操作核心:在传统的、相对固定的德育活动中,例如校训杯赛、社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教师辅助学生完成拓展型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全过程的参与课程的经历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平台,实现德育的整合。课程组织可以分为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志愿者活动、远足活动、四个一、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读书会、学农、家长讲堂、社会大讲堂、学生讲堂,等等。

3.时代特点操作核心:结合国家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设置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大型德育活动,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认知,焕发出学生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比如结合抗日战争胜利、长征胜利、天舟一号、屠呦呦等科技进步、航母、大飞机等成就、南海问题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4.学科核心素养操作核心:激活德育资源,提升德育能力。激活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课前),挖掘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德育资源(课中)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全过程)

5.自主德育操作核心:重视非课程时间段和自由活动时间节点,进一步体现“教师即课程”的理念,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在无形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内化为思想,外显为行为”,实现自主发展。

二、中观层面:以学农课程为例。

1.课程目标:劳动态度、自立能力、人际能力、创造能力

2. 课程管理:初二年级全体教师全程参与

3. 课程评价:学生、老师讲述学农故事、家长讲述学农前后学生变化

4. 课程组织:导学课、实践课、总结反思课、回归教材课

上一篇: 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生涯教育方案(草案)

下一篇: 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班级建设方案